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羊矛形双腔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10-4-13 8:48:40  文章录入:lxj  责任编辑:lxj

 

    矛形双腔吸虫又叫枝歧腔吸虫,属双腔科,双腔属。虫体寄生于牛、羊等反刍兽及猪、马、兔的肝脏、胆管和胆囊内,偶尔也寄生于人体内。虫体狭长呈矛头状,扁平而透明呈棕红色,可见到内部器官,为小型虫体,大小为0·5~1·5×0·15~0·25cm。虫卵与胰阔盘吸虫卵相似,大小为38~45×22~33μm。
    矛形双腔吸虫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,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,第二中间宿主为码蚁。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,随粪便排出体外,被陆地螺吞食后,在其体内孵出毛蚴,进而发育成母胞蚴和子胞蚴然后发育成尾蚴,成熟尾蚴被蚂蚁吞食后,在其体内形成囊蚴。牛羊吞食含有囊蚴的蚁而感染,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而出,经总胆管而到达胆道内寄生,经72 d发育成成虫。
发病原因及症状
    东营市河口区2001年8月初,大批放牧养群(以小尾寒羊青年羊发病最为严重,洼地绵羊和山羊呈亚临床感染)出现血便、顽固性腹泻、异嗜、贫血,逐渐消瘦,粪便有血腥味,体温升高,肝区触诊有痛感,且大批急性死亡。剖检见肝脏有虫体移行的痕迹,肠系膜严重水肿,腹腔、心包积液,胆囊、胆管内有大量0·5~1·5×0·15~0·25 cm的半透明吸虫。发病羊主要是小尾寒羊、洼地绵羊,山羊发病较少,以隐性感染为主。由于今年雨集中,双腔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螺大量繁殖,污染牧草,第二中间宿主蚂蚁的感染率升高,羊随饲草采食后感染发病。
诊断及治疗
    通过有症状羊的粪便检查(用水洗沉淀查出虫卵),并结合剖检检查及虫体形态检查,可判定为矛形双腔吸虫。驱虫药物以佳灵三特、丙硫咪唑为好,丙硫咪唑绵羊按30~40 mg/kg体重,1次内服,副作用较小,同时可驱除多种吸虫及线虫。为了取得良好效果,可以隔天再药1次。
小结
    今年7、8月份降雨集中,陆地螺大量繁殖是造成这次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。
    小尾寒羊是优良品种,应以半放牧、半舍饲为主,但广大养户完全依靠自然放牧,造成小尾寒羊营养不良,抵抗力下降,易感性增加。另一方面,小尾寒羊是外来品种,双腔吸虫病的易感性比当地的洼地绵着和山羊高。
误诊造成了该病的流行扩大。该病流行初期适逢治蝗期,根据临床上以拉稀为主,发病后死亡快的特点,误以为是由中毒引起,按中毒治疗,不见成效后,又对症疗,治标不治本,延误时机,继而造成该病的大面积流行和羊的大量死亡。
    本病的传播主要源于病畜和隐性感染畜,驱虫是治疗和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。羊群在舍饲转为放牧、放牧转为舍饲之前,都应驱虫;终年放牧的羊群,每年进行3次驱虫。驱虫后应将粪便集中进行堆肥处理,利用发酵产热杀死虫卵。
(东营市河口区畜牧局
刘慧军 张振苹 257200)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